跳到主要內容
高雄畫刊

【202109人物特寫】城市生活美學推手  張孝維培養文化沃土

  談到高雄的特色餐飲,步道咖啡、小綠餐酒館、半九十茶屋,馬沙里斯爵士酒館、以及今年初於美術館開幕的抱一茶屋Bowie,大概都會出現在推薦名單上,它們的空間設計各具風格,共同之處是來自設計師張孝維之手,他透過空間喚醒美感知覺,在城市各角落安靜而雋永地醞釀美好生活的樣貌。

抱一茶屋隱身高美館一隅,空間純淨簡約,優雅的氣息引領市民接近藝術。(攝影/陳建豪)
抱一茶屋隱身高美館一隅,空間純淨簡約,優雅的氣息引領市民接近藝術。(攝影/陳建豪)

  「我從來都不是什麼真正的設計師。」戴著玳瑁膠框眼鏡、穿著大地色襯衫的室內設計師張孝維,語調溫和而堅定,氣質沈穩內斂,彷彿可與半九十茶屋的空間融為一體。他的手上沒有名片、設計公司也沒有招牌,除了自己經營的餐飲空間,也負責誠品書店、棧貳庫等設計規劃,並身兼策展人、爵士樂樂評、文化空間顧問等多重身分,他主導的設計和斜槓的工作都以貼近生活的方式,傳遞美學及文化。

「我關切的是大眾、是真正的生活。」張孝維是設計師、餐飲負責人,同時懷抱關切社會與文化的哲學家胸襟。(攝影/Cindy Lee)
「我關切的是大眾、是真正的生活。」張孝維是設計師、餐飲負責人,同時懷抱關切社會與文化的哲學家胸襟。(攝影/Cindy Lee)

自學走向設計之路

  「小時候生活圈很小,可以說是孤僻,但精神層面很豐富,我喜歡聽音樂,閱讀世界各地的文學、哲學與藝術。」張孝維高中肄業,沒上過正規設計課和補習班,但大量閱讀擴展他的眼界及思想深度,從小接觸外公的樂器行、父親的爵士樂隊、大姐的咖啡館和鹽埕酒吧文化,孕育他對音樂及空間美感的品味。17歲時家裡進行裝修,不滿意設計師畫的圖,於是自學設計,沒想到第一次畫室內設計圖就受到賞識,之後更與設計師合作接案,開啟從實作中學習的設計人生。

  張孝維退伍後曾北上發展,當時高雄流行辣妹泡沫紅茶店,有次在臺北開會,大家閒聊時比較起北高差異,都覺得高雄沒有文化,「如果有想法的人都到北部,高雄會剩下什麼?」第一次萌生返鄉發展的念頭,正好有位想開咖啡館的朋友找上他,因緣際會下催生出張孝維的第一間咖啡館「和平片段」(現已歇業),「當時就奠定一個想法,可以透過空間,把我覺得好的東西創造出來。」

半九十茶屋沈穩靜謐,名稱意指在最後十哩奉上一盞茶,張孝維想獻給每個辛苦一輩子卻總認為自己不夠好的長輩,蘊藏體貼的心念。(攝影/Cindy Lee)
半九十茶屋沈穩靜謐,名稱意指在最後十哩奉上一盞茶,張孝維想獻給每個辛苦一輩子卻總認為自己不夠好的長輩,蘊藏體貼的心念。(攝影/Cindy Lee)

文化是和諧舒適的「如此生活」

  張孝維設計的空間都有種渾然天成的氣息,「步道」是自由不羈的歐洲文藝風、「半九十」茶屋有安穩古樸的臺灣味、流瀉爵士音符的「馬沙里斯」釀造成熟慵懶。

  有人將他的設計稱為風格或文化,張孝維卻有套自己的哲學,「我不會把我的店定義為文化空間,文化從生活而來,它首先要是個生活空間。」他認為,文化不是曲高和寡的殿堂,而是生活中剛剛好、自然舒適的狀態,「把生活過成一個和諧舒服、長久而雋永、不加油添醋、不在意外界眼光的狀態,這就是我們去巴黎或京都感受到的,我們泛稱為文化的『如此生活』。」他的空間設計從行為展開,把人放在空間的核心,不刻意談論風格,注重音樂、光線、杯子與杯墊的搭配、飲用水溫度等微小細節,堆疊一種適切的舒適,一種不需刻意強調就能知覺的美好。

空間中大量留白,搭配自然材質的桌椅軟件,呈現細膩沉靜的氛圍,做為逛美術館的尾聲,提供一段沉澱、梳理與思考的時光。(攝影陳建豪)
空間中大量留白,搭配自然材質的桌椅軟件,呈現細膩沉靜的氛圍,做為逛美術館的尾聲,提供一段沉澱、梳理與思考的時光。(攝影/陳建豪)

  張孝維的文化生活論落實在高美館園區內,捏塑出淡雅舒心的「抱一茶屋」。「抱一茶屋是我在知天命之年,試圖更大範圍去服務高雄市民的一個作品。」張孝維過去經營的餐飲空間,多以沈穩色調、區域點光源營造私密的氛圍,呼應美術館的性質,抱一茶屋想打造大眾的空間,視覺通透明亮,落地玻璃灑落煦煦日光,米白、淡灰色調營造清爽感,大理石為桌、搭配藤編單椅和榻榻米長椅,利用材質連結在地人熟悉的生活記憶,並於餐廳內規劃一處展覽空間,以平易近人的茶屋為媒介,拉近藝術的距離,張孝維希望客人感受不到「設計」,但可以自然誘發對「美」的思索與感受。

  「高雄應該發展出好的常民生活文化。」張孝維認為這是緩慢長久的養成,所以自己開店,尋找真正與地方的連結,「我們就是土壤,只要土壤肥沃,就會長出漂亮的東西。」他用自己的力量在城市中培養一寸又一寸的沃土,用經營百年老店的態度把每一件事做好,用一盞茶、一本書或一段音樂實踐生活美學,激起在地人心中的漣漪,並期待慢慢擴散。

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