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高雄活動好好玩 GO

【202201港都萬花筒】

高雄畫刊溫情回歸 40年來情誼不變的老朋友

  紀錄高雄市建設軌跡、介紹人文歷史特色與都市景觀的《高雄畫刊》,自1980年1月創刊至今,已經走過40個年頭,儘管期間穿上過《高雄款》、《樂高雄》等外衣,但關懷市民關心的大小事,用文字、鏡頭記錄城市生活點滴的報導初衷始終不改,從2022年起,《高雄畫刊》回顧過往精彩報導同時展望未來,像一位老朋友持續陪伴在讀者身邊。

1980年創刊的《高雄畫刊》是高雄市最悠久與經典的市政出版品,鉅細靡遺紀載城市點點滴滴,期間歷經數次改版與更名,在2022年重新以《高雄畫刊》回歸市民懷抱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新聞局)
1980年創刊的《高雄畫刊》是高雄市最悠久與經典的市政出版品,鉅細靡遺紀載城市點點滴滴,期間歷經數次改版與更名,在2022年重新以《高雄畫刊》回歸市民懷抱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新聞局)

穿越時間光廊 屬於市民的生活刊物

  迎接嶄新的2022年到來,《高雄畫刊》以熟悉的身影,再度重回到市民眼前,此次回歸不僅可從文字閱讀高雄,更將現代閱讀視覺化的趨勢,輔以動態的影像,捕捉讀者眼球,跳脫文字描述的框架,直接帶讀者親臨報導的活動現場,或是以聲音重現訪問,讓閱讀變得可親、具有互動性,令讀者耳目一新。

  不管是搭乘高雄捷運、輕軌,或是在醫院等候看診,到各行政區洽公,或是走逛書店、在駁二藝術特區、歷史博物館等藝文中心參觀時,經常可在服務台前或展示櫃上,看到一本滿載高雄情報的刊物,網羅產業、藝文、休憩等多元主題,帶來最新鮮精彩的高雄事。

《高雄畫刊》完整記錄並呈現了不同時代下,城市的風貌與人文轉變,牽動老高雄人到新高雄人的在地情感與時空記憶。(攝影/張晉瑞)
《高雄畫刊》完整記錄並呈現了不同時代下,城市的風貌與人文轉變,牽動老高雄人到新高雄人的在地情感與時空記憶。(攝影/張晉瑞)

高雄畫刊記錄高雄城市發展軌跡

  回顧《高雄畫刊》的歷史,1979年高雄市改制為院轄市,隔年市府開始著手編印市政刊物《高雄畫刊》,藉由豐富的圖文報導與記載,聚焦市民所生活的城市和人文議題。這本高雄市歷史最悠久和經典的市政出版品,期間橫跨10位市長,累積發行將近350期,像是幫城市寫日記一樣,記錄下40年來高雄的前世今生,翻閱過往畫刊,隨著文字情境與記錄城市人文風土的圖片精彩回顧,似乎也搭上了時光機,看見城市的歷史與蛻變。

1980年《高雄畫刊》創刊,早期由新聞處製作發行,內容以市政要聞為主。從封面可以看到40年前愛河的風光和今日大不相同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新聞局)
1980年《高雄畫刊》創刊,早期由新聞處製作發行,內容以市政要聞為主。從封面可以看到40年前愛河的風光和今日大不相同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新聞局)

  《高雄畫刊》的創刊號,封面是40年前的疏落整齊的市容,當時愛河畔還沒有成蔭綠樹,市中心也不見錯落高樓,而是一片疏落有致的南國風光。畫刊發行內容還是以市政建設為主,間或報導市內節慶活動。後來隨著解嚴後政黨輪替,社會風氣日益開放,編輯焦點逐漸轉移到市民生活,從早期官員視察紀錄,變成平易近人的休閒雜誌,港都的藝文活動、產業重要話題,一直到過年節慶的年菜專題、在地工藝家等主題故事,就像是高雄市民的好鄰居,共同關心市民生活周邊的大小事。

  從歷年刊物封面也可看得出內容調性的轉變,從高雄的市容與官員參訪圖片,演變為以人物為主題,可見隨著民主意識抬頭,畫刊內容也由高雄人當家作主。翻開雜誌內頁中一幅幅老照片,高雄的往日光陰和城市進展彷彿歷歷在目,沿岸還是一片平坦的愛河風光,興建中的高雄文化中心,新居落成的四維國宅、道路整建等都被忠實紀錄,已成絕響的圖片,讓市民封存的回憶在圖片中再次被喚醒。

2001年台灣燈會第一次南下至高雄舉行,從當期《高雄畫刊》中可以一窺燈會的盛況,並見證市容的變化。(攝影/張晉瑞)
2001年台灣燈會第一次南下至高雄舉行,從當期《高雄畫刊》中可以一窺燈會的盛況,並見證市容的變化。(攝影/張晉瑞)

翻閱《高雄畫刊》 看見高雄美好進步

  回顧港都歲月,從跨越40年的畫刊中,可見到愛河在歷任市長努力下,是如何經過整治疏浚,一步步從受到污染的河川變成現在綠意盎然生機處處、市民們休憩觀光的親水綠帶。2001年的燈會專刊,這是台灣燈會第一次走出台北,來到高雄的愛河畔,以「高雄亮起來」為標題。詳實的文字與圖片,記錄河面與海上的璀璨燈火,是如何點亮高雄不夜城,輝映燦爛的海上首都。同樣20年前,高雄車站配合鐵路地下化遷移,帝冠式屋頂的高雄車站暫時功成身退,這些年來高雄捷運、輕軌陸續落成通車,鐵道也在去年變身為以藝術妝點的樂活綠色廊帶,老高雄車站又再次「回家」重回城市中軸線。此外,畫刊中更記錄高雄港圍牆拆除,以及高雄縣市合併的重要時刻,對比今昔寫真,讓人驚喜,這些年來城市風貌的起飛轉變,高雄真的變得不一樣了。

建於日本時代的高雄車站肩負南部運輸的重責,經歷鐵路地下化等工程後,20年後重回市民眼前,從歷年畫刊中可見老車站的前世今生。(攝影/張晉瑞)
建於日本時代的高雄車站肩負南部運輸的重責,經歷鐵路地下化等工程後,20年後重回市民眼前,從歷年畫刊中可見老車站的前世今生。(攝影/張晉瑞)

  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‧培根曾說「知識就是力量」,閱讀可以獲取知識,知識是與時俱進的力量,時代再變化,城市與人們也持續不斷地往前,在智慧時代,畫刊採用網路與紙本同時刊行的形式,讀者既可以翻閱紙張感受字裡行間,亦可隨時隨地拿起手機、透過電腦掌握城市消息。今年初,《高雄畫刊》回歸初心改版登場,期盼讀者握著這把時代之鑰,開啟未來與高雄共同成長之門,藉由一篇篇持續關於城市與生活美好的故事,看見高雄城市進步的力量。

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