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高雄活動好好玩 GO

【202411打狗記事】

穿越5千年!從鳳鼻頭考古教育館一探老祖先的生活遺跡

  「5000年前,高雄人是怎麼生活的?」從現今遙想史前,我們很難想像在文字出現前,人類是如何互相交流?在車輛還未發明前,他們又是如何移動、遷徙?在踏入鳳鼻頭考古教育館前,心中是否也對史前生活充滿百種想像?

  為慶賀港都設市百年,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特別策劃「百年好市」系列活動,於今年9月一連舉辦兩場好市遶境「考古高雄:走讀5000年-從古高雄灣到鳳山丘陵」遊程,帶領民眾漫步國定鳳鼻頭(中坑門)考古遺址,深入鳳鼻頭考古教育館一探老祖先生活遺跡,獲得熱烈迴響。

鳳鼻頭考古教育館除了工作站,也提供考古常設教育展。(攝影/Carter)
鳳鼻頭考古教育館除了工作站,也提供考古常設教育展。(攝影/Carter)

中芸國小鳳鼻頭考古教育館推廣活動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文化局)
中芸國小鳳鼻頭考古教育館推廣活動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文化局)

從鳳鼻頭考古教育館 展開史前時代巡禮

  位於鳳鼻頭遺址所在地山腳下的鳳鼻頭考古教育館,外觀採用貨櫃量體輕巧變化組裝,內部空間簡約、通透明亮,打造出展示與文化保存兼具的空間。文化局文化資產中心考古監管員說,教育館不但是鳳鼻頭遺址文化保存的重要里程碑,也是考古知識的傳播基地,讓更多人認識鳳鼻頭遺址文化,瞭解所在的這片土地。

鳳鼻頭考古教育館。(攝影/Carter)
鳳鼻頭考古教育館。(攝影/Carter)

  1940年代日本人金子壽衛男首次發現鳳鼻頭遺址,但當時將其稱為「中坑門貝塚」,考古監管員說:「所謂『貝塚』是指貝丘,可以想像成貝殼的墳墓,因史前人類吃貝殼,但若吃完隨意丟棄,容易腳踩到而受傷,所以他們會將其集中起來,是史前垃圾堆砌的地方。剛好金子壽衛男喜歡貝類,因此開啟鄉土研究的契機。」

      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日本考古學家坪井清足於鳳鼻頭考古遺址服兵役,因挖掘戰壕之際,適巧發現夾雜許多陶片和石器的地層(文化層),戰爭結束之後他便開始進行研究,於1945年首度以「鳳鼻頭」為名發表,考古監管員補充說:「臺灣第一個登上國際的遺址就是這裡。」後經2000年公告為國定古蹟,2006年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。

台灣人類學、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於1993年進行試掘,將其文化層區分為大坌坑文化、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、及鳳鼻頭文化等三個文化層,並初步劃設遺址範圍。(攝影/Carter)
台灣人類學、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於1993年進行試掘,將其文化層區分為大坌坑文化、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、及鳳鼻頭文化等三個文化層,並初步劃設遺址範圍。(攝影/Carter)

  鳳鼻頭考古遺址位於鳳山丘陵南端前緣緩坡處,為一處海升後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台地,屬於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地質。談起鳳鼻頭考古遺址的重要性,考古監管員說:「它可以對應距今約6000年至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,是臺灣南部最早建立史前文化層序的遺址。特別的是,該遺址文化發展還涵蓋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的大坌坑文化、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及鳳鼻頭文化等三個文化層。」這也意味著不同時期的史前人類,皆曾不約而同或前後相接續的進入遺址內住居與活動。

鳳鼻頭考古遺址中,有明顯的貝塚堆積。(攝影/Carter)
鳳鼻頭考古遺址中,有明顯的貝塚堆積。(攝影/Carter)

從鳳鼻頭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中可發現,當時已出現磨光黑陶(左)彩陶(右)等細膩的工藝手法。(攝影/Carter)
從鳳鼻頭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中可發現,當時已出現磨光黑陶(左)彩陶(右)等細膩的工藝手法。(攝影/Carter)

  根據出土遺物最早可追溯距今5000多年前,從最早期的大坌坑文化(約5000-4300B.P.)(見註解*)中發現斧鋤形器等生產工具,研判當時已有初級農業的生業情形,陶器以紅色、磨製石器為主;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(約4300-3500B.P.)聚落範圍逐漸擴張,出土文化遺物數量也明顯增加,從遺物中可判斷當時人類已有落地生根、拓墾山林遺跡。陶器則以細繩紋陶為主,顏色開始出現紅色、黑色、灰黑色等,研判當時人類已會利用火溫來控制陶器顏色,石器包括石斧、石刀、石鏃等,顯見當時是以農業、漁獵與狩獵並重的生活型態;接著到晚期的鳳鼻頭文化(約3500-2000B.P.)出土的陶器則開始有了彩陶、磨光黑陶等更細膩的工藝手法。

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中心考古監管員邱駿朋表示,鳳鼻頭考古遺址的重要性在於它一舉橫跨了大坌坑文化、牛稠子文化鳳鼻頭型及鳳鼻頭文化等3個時期,是難得一見具時間深度及連續性的遺址。(攝影/Carter)

鳳鼻頭考古遺址一舉橫跨大坌坑文化、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及鳳鼻頭文化等3個時期,是難得一見具時間深度及連續性的遺址。(攝影/Carter)
鳳鼻頭考古遺址一舉橫跨大坌坑文化、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及鳳鼻頭文化等3個時期,是難得一見具時間深度及連續性的遺址。(攝影/Carter)

聽歷史在說話 一起來體驗考古魅力

  跟隨考古監管員實地走訪鳳鼻頭考古遺址,沿著鳳山丘陵往上走,眼前即出現蔚藍壯闊的海平面,讓人不禁感嘆時光的變遷。考古監管員說,在天氣好的時候,這裡甚至能夠遠眺小琉球的輪廓。

左: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《考古聯盟:鳳鼻頭人》以漫畫形式輕鬆瞭解鳳鼻頭文化;右:有趣遺址導覽,帶領民眾走出戶外親自體驗考古魅力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文化局)
左: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《考古聯盟:鳳鼻頭人》以漫畫形式輕鬆瞭解鳳鼻頭文化;右:有趣遺址導覽,帶領民眾走出戶外親自體驗考古魅力。(圖片提供/高雄市政府文化局)

  考古監管員分享,這裡也曾挖掘到從澎湖的玄武岩及山地門的頁岩,藉此可推斷代表當時已有交易行為,也依稀描繪出古人類的生活樣態。語談間,考古監管員又在山坡碎石裡發現貝殼,他笑說,常有很多學童誤以為考古就是找恐龍化石,因此透過鳳鼻頭考古教育館,不僅可建立他們的正確考古觀念並鼓勵動手動腦,讓學習不再侷限於書本,而是能走出戶外親自體驗考古魅力。

考古教育課程會讓學童們辨識區分陶器、石器、鹿豬魚等動物骨頭的不同。(攝影/Carter)
考古教育課程會讓學童們辨識區分陶器、石器、鹿豬魚等動物骨頭的不同。(攝影/Carter)

  鳳鼻頭考古教育館的活動相當多元,除每年舉辦的教育課程、工作坊以及走讀遊程外,還可透過考古照片與工具深入瞭解考古工作和史前文化。考古監管員一邊示範一邊說,創造互動式學習環境可讓探索歷史增添更多樂趣與想像力,例如:經由觸摸鳳鼻頭文化的陶片上手指壓出的紋路,想像與古人類跨時空接觸,或從動手拼陶器拼圖和拓印中,瞭解當時的藝術文化等,體驗活動激發了對歷史的好奇心,也讓人更深入認識這片土地的文化。

指壓紋路是鳳鼻頭文化的經典陶器之一,透過觸摸,彷彿與史前人類碰觸。(攝影/Carter)
指壓紋路是鳳鼻頭文化的經典陶器之一,透過觸摸,彷彿與史前人類碰觸。(攝影/Carter)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來看看要準備哪些考古工具吧!(攝影/Carter)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來看看要準備哪些考古工具吧!(攝影/Carter)
Information

*註:B.P.(距今),Before Present,考古學的年代標記法,以西元1950年為基準,距今4700年(4700 B.P.)的意思就是比西元1950年早了4700年。

Information

官網:國定鳳鼻頭考古遺址

FB:鳳鼻頭考古教育館

預約導覽:國定鳳鼻頭考古遺址預約導覽

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