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507休日漫步】
吃一口在地山林滋味 萬山部落石板屋的餐桌日常
位於高雄茂林區的萬山部落,族人稱之為「歐布諾伙」(‘Oponoho),意為「曙光照耀的美地」。部落舊社位於海拔1475公尺的萬頭蘭山下,以完整的石板屋聚落與萬山岩雕遺址聞名,曾是茂林區最偏遠的聚落之一,因山路險峻、生活條件艱困,族人在民國45年集體遷至現址。
現在萬山社區發展協會透過豐富的體驗、導覽,延續傳承著部落的文化與智慧,讓旅人在一餐一宿間,開啟與山林對話的契機,走進萬山的日常生活。


回到部落餐桌的古老主食 「超級食物」油芒
為了延續飲食文化,部落近年積極復耕傳統主食⸺油芒,並在古老智慧傳承下來的基礎,發展出創新料理。這些生於山林的風土滋味,不只是族人的文化記憶,更是根植於生活的日常。
油芒原是早期原住民族主食,如今在萬山重新復耕。這項富含脂肪酸以及色胺酸(一種人體必需胺基酸)等多種營養元素的臺灣原生作物,不僅營養價值高,生長過程還具備抗旱與耐鹽的特性,被譽為「超級未來食物」。

在部落的工寮廚房裡,油芒不僅是餐桌上的主食,也成為創意料理中的主角,展現出在地食材的多種風貌。
像是結合岩雕意象的油芒手工餅乾與油芒爆米花,或是營養又方便的油芒早餐穀物,都是讓這項古老作物再次走進現代生活的全新應用。

懶惰卻不減風味的「懶惰吉拿富(Sisia)」
有別於傳統吉拿富(Cinavu)以假酸漿葉包裹餡料後蒸煮的料理方式,懶惰吉拿富做法更簡單、省時,也是長輩傳下的生活智慧之一。


先將豬肉炒出油香,再倒入乾燥芋頭粉加水拌至濃稠狀,接著放入切碎的假酸漿葉調味,簡單幾個步驟就能上桌。
懶惰吉拿富口感濃郁滑順、豬肉軟嫩不柴,搭配紅藜飯或白米飯享用,就像是部落版的咖喱飯,蒸騰的香氣令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。
將山林的清香一口喝下 山柚排骨樹豆湯
被稱為「勇士湯」的排骨樹豆湯,排骨燉煮入味,湯頭卻不顯厚重反倒清爽,是部落經典料理之一。
而萬山的版本特別加入山柚葉,增添一道源自山林的清香,也能達到提味、減少使用鹽與味精的效果,每一口都是清爽又溫暖的山野氣息。


找回部落的日常記憶 等比例石板屋
為了讓過去的生活方式不被遺忘,部落現址依傳統工法重建等比例的下潛式石板屋與青年聚會所,讓文化不只存在於耆老的口中,更能親眼看見、親身體會。
石板屋的入口低矮,進屋前得微微低頭,動作像在對屋主打招呼。這樣的設計有另一說,是為了在戰鬥時保衛家園,趁敵人侵入低頭時反擊甚或出草。


屋內高低落差與屋頂開口形成自然對流,涼風緩緩流動,與屋外的熱氣形成對比,是順應山林環境而生的智慧建築,甚至被稱為「會呼吸的房子」。
萬山社區發展協會戴佳齡專案經理分享,族人會在石板屋內圍坐共食,晚上則在石板搭建的大通舖上休息。而這樣的共食文化,如今仍是萬山部落生活的一部分。

屋內外都設有煙燻烤架,不只能驅蚊,也方便處理打獵取得的獸肉。肉在炊煙中慢慢燻乾,不但利於存放,也方便攜帶,這同時是獵人將獵得的肉品帶下山的實用方法,是從大自然學來的保存手段。

日與夜 感受萬山的魅力
來到萬山,不只能品嚐原民風味餐,還能透過各種體驗活動,貼近這片山林的日常。像是岩雕意象手工皂、獵人射箭與陷阱設置、地悶燒料理等體驗等,都是深受歡迎的遊程。

萬山社區發展協會也與露營區合作,由族人親自帶領夜間導覽,走進森林認識當地藥草與動植物,從白天到黑夜,都能感受這座山林部落的可愛與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