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高雄活動好好玩 GO

【202507城市大頭貼】

我的父親母親 劉星佑從甲仙到京都的創作之路

  在2024京都國際攝影節的展場中,一組影像作品吸引眾人駐足:父親身穿婚紗,母親著合身西裝,表情莊重,於田埂間、三合院與觀光景點中合影,既衝突又蘊含家庭溫柔情感。這組作品出自臺灣藝術家劉星佑之手,去年他以持續十五年創作計畫《我的父親母親》的延伸作《地址不再有效》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+SELECT大獎,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臺灣藝術家,並在今年受邀參加京都國際攝影節展出作品《My Parents and I》。

2024年劉星佑以攝影作品《地址不再有效》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+ SELECT大獎肯定。(上:圖片提供/劉星佑;下:攝影李瑰嫻)

2024年劉星佑以攝影作品《地址不再有效》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+ SELECT大獎肯定。(上:圖片提供/劉星佑;下:攝影李瑰嫻)
2024年劉星佑以攝影作品《地址不再有效》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+ SELECT大獎肯定。(上:圖片提供/劉星佑;下:攝影李瑰嫻)

持續15年的創作計畫

  回憶創作的起點,劉星佑說:「2009那年,甲仙遭遇莫拉克颱風,我想要轉學從事藝術,爸爸快要失業,自己還被迫向家裡出櫃坦承同志身份,很多事情都在轉變中。」同時遭逢天災、家庭革命與身分揭露的考驗,劉星佑沒有投降,反而激發了他的靈感。「這讓我想要透過創作,和爸媽重新對話。」他拿出高中攝影課買的相機,試圖透過影像在轉變中尋找創作與對話的機會。

劉星佑受邀參與2025年京都國際攝影節,在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《My Parents and I》,成為該節創辦以來首位正式參展的臺灣藝術家。(圖片提供/劉星佑.攝影陳漢聲)
劉星佑受邀參與2025年京都國際攝影節,在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《My Parents and I》,成為該節創辦以來首位正式參展的臺灣藝術家。(圖片提供/劉星佑.攝影陳漢聲)

  起初,劉星佑買了幾套二手婚紗打算自拍,卻因翻出父親塵封多年的結婚西裝,而產生了新的想法。為了實踐他的腦中的創作構想,劉星佑以準備研究所考試為由,邀請父母入鏡,拿著功能陽春的佳能底片相機,在不需測光的大中午,於甲仙田野與自家門前,以致敬老派婚紗照的構圖拍攝家族寫真。照片裡父母互換禮服,搭配撿來的流水席塑膠花裝飾,畫面呈現家庭情感的同時,也挑戰傳統觀念對性別角色的想像。

劉星佑細數著《我的父親母親》創作計畫下拍攝的家庭寫真。(攝影/李瑰嫻)
劉星佑細數著《我的父親母親》創作計畫下拍攝的家庭寫真。(攝影/李瑰嫻)

  父親穿著禮服站在聯結車上,象徵辛勞歲月的退休儀式;父母交換服裝,在庭院採收芒果、穿梭廚房與田間,這些結合日常的「婚紗照」,記錄著家庭面對挑戰下仍持續生活。從2009年開始,劉星佑家族歷經退休、生病、胞弟結婚生子等人生轉折,他的創作未曾中斷,以一年至少一捲底片的量持續記錄,發展至今,已從早期的家庭寫真,逐步發展為橫跨全臺,甚至遠赴馬祖、中國與京都的影像旅程。

劉星佑長達十五年的創作計畫《我的父親母親》,透過父母服裝互換與場景變更,呈現對於性別、角色與家庭的提問。(攝影/李瑰嫻)

劉星佑長達十五年的創作計畫《我的父親母親》,透過父母服裝互換與場景變更,呈現對於性別、角色與家庭的提問。(攝影/李瑰嫻)
劉星佑長達十五年的創作計畫《我的父親母親》,透過父母服裝互換與場景變更,呈現對於性別、角色與家庭的提問。(攝影/李瑰嫻)

  「創作是我重新講話的方式。」劉星佑說。因非攝影科班出身,影像創作於他不是技術展示,而是一種情感介入。他說:「攝影能拍進關係,而不只是物件與場景。」即使鏡頭裡沒有人物,畫面中的構圖、道具等細節,都透露著他與家人的連結。

《地址不再有效》以《我的父親母親》系列家族寫真為出發,結合家族謄本、印鑑等文物,以多元媒介呈現家族歷程。(攝影/李瑰嫻)
《地址不再有效》以《我的父親母親》系列家族寫真為出發,結合家族謄本、印鑑等文物,以多元媒介呈現家族歷程。(攝影/李瑰嫻)

  除了個人創作,他也與新媒體藝術家陳漢聲組成「走路草農/藝團」,以農村為靈感,結合藝術創作,同時也從事策展、發展融合藝術於生活的創作實踐,是個多元發展的藝術團體。

劉星佑與新媒體藝術家陳漢聲組成「走路草農/藝團」,以農村為靈感發表多元創作。(攝影/李瑰嫻)
劉星佑與新媒體藝術家陳漢聲組成「走路草農/藝團」,以農村為靈感發表多元創作。(攝影/李瑰嫻)

以鏡頭探索家庭、性別與身份

  劉星佑的父母如許多高雄戰後世代,年輕時在都市打拚,退休後回到農村過著恬淡而忙碌的生活。「他們其實到現在也不懂我在拍什麼藝術。」劉星佑笑說,父母一方面盼望他當老師,過著穩定的生活,一方面卻也願意穿上婚紗參與他的創作,以最樸實的方式支持。

  被日本評論形容為「隱性抵抗」的《我的父親母親》,源於劉星佑在身份不被認同的情境下,透過鏡頭重新詮釋家庭角色的關係。每一次拍攝,既是創作,也是家族旅行的紀錄,同時成為他與父母共同的記憶。今年於京都國際攝影節個展中,父母首度同行,從攝影作品的客體,轉變為共同創作的主體。下一站,他將以駐村藝術家身分帶著父母前往熊本,持續探索家庭、性別與身份的更多可能,如同這段歷時十五年的攝影旅程,仍在劉星佑的鏡頭下持續進行。

《我的父親母親》以家族地景為創作基礎,劉星佑運用鏡頭與雙親重新對話,開啟一場傳統家庭角色與性別的思辨之旅。(攝影/李瑰嫻)
《我的父親母親》以家族地景為創作基礎,劉星佑運用鏡頭與雙親重新對話,開啟一場傳統家庭角色與性別的思辨之旅。(攝影/李瑰嫻)
Information

• 2024年京都國際攝影節KG+SELECT大賞得主劉星佑講述創作歷程

KG+ KYOTOGRAPHIE Satellite Event

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