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202打狗記事】
重返碼頭光年 開箱駁二的庫存記憶
面鄰寧靜港灣的古老倉庫群,數十年來陪伴打狗港從漁村蛻變,發展成航行世界的大港,也側寫高雄港在不同時代中,從繁華到回歸寧靜,沒落後的再起和轉型。漫長時光淬鍊,回顧駁二倉庫前身往事,20年來的改變和重生,讓駁二倉庫群以藝文的百變姿態,繼續支撐著城市的靈魂。

20世紀初期,哈瑪星、鹽埕一帶是熱鬧的港口,街道上挑夫、水手交雜著不同語言和口音摩肩擦踵,隨著冒著白煙的火車進站,滿載貨物行駛岸壁鐵道,直接將貨物運送到沿線的倉庫存放,在日治時期建設下,搬運貨物,輸通有無,打狗港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光景。

二戰結束後,高雄港因遍布沉船,喪失港口功能,政府成立高雄港務局,處理打撈沉船、清理航道。歷經擴港工程後,港口載運量激增,讓高雄港迅速繁榮。1970年代以後,全球海運模式改變,貨櫃取代改裝貨運,高雄港改以貨櫃出口為主,第三船渠淺水碼頭旁的港口倉庫,漸失去光環,直到22年前國慶煙火尋找場地時,才打開了這片高雄港的時光膠囊。

駁二特區的「起家厝」,是P2倉庫、C5倉庫、月光劇場三棟倉庫,老屋堅實寬闊的結構,成為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創作場域。2001年駁二藝術發展協會成立,催生推動駁二藝術特區作為南部人文藝術發展的基地,2006年市府文化局接手駁二營運,發展為集文創、餐飲、電影和各種展覽進駐的複合空間,南台灣新萌芽的藝文種子逐漸成長茁壯。

25棟倉庫,3大倉庫群,分別乘載不同歷史回憶。蓬萊、大勇及大義三大倉庫群,分別以連接道路命名,從大勇倉庫群起家後,接著納入特區版圖的蓬萊倉庫緊鄰哈瑪星百年鐵道園區,過去是被高牆圍繞的神秘地帶,從高雄關稅局和台糖公司取得使用權後,化身為一棟棟培力藝術、設計能量的多功能場域。蓬萊倉庫群外圍的圍牆拆除後,與一旁的哈瑪星百年鐵道園區串聯成一處美好的遼闊地帶,2015年以哈瑪星駁二線小火車開始運行,在高雄港區產業運輸的歷史紋理之上,讓民眾搭乘復刻版迷你蒸汽火車,穿越港都百年風景。隨後「哈瑪星台灣鐵道館」、實驗劇場「正港小劇場」開放,藝文發信地再添一處。

最後回歸駁二版圖的大義倉庫群,和其他兩區的斜頂不同,擁有更寬闊的平頂挑高空間,市府將倉庫分隔成10〜100坪大小不等的空間單位,讓不同類型的品牌進駐,形成自成一格的工藝街區。而駁二的兩個計畫「文創人才駐市計畫」、「駁二藝術家駐村計畫」,也都是運用大義倉庫空間進行。

自藝術特區成立以來,到駁二參觀各類型精彩展覽,前進大港開唱搖擺3月天,以及參與精彩市集和活動……成為港都生活的人們,不可磨滅的共同回憶。曾經被遺忘的老倉庫走入高雄人的日常,形塑一種藝文和海風共存的生活態度。
夢想的腳步不停,高雄港灣的轉變也不止步於此,作為2022台灣設計展的主會場,未來駁二藝術特區將不再侷限於可視的25棟倉庫,而會成為蓬勃跳動的文創心臟,以輕軌、捷運、大港橋聯繫創意動脈,一邊串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,一邊延伸至哈瑪星、鹽埕歷史文化聚落,讓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量傳送到城市每個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