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25-11-06更新日期:2025-11-07
【202511大港連線】
在星光下重生:新光碼頭的海風記憶
微風吹過港口,海面閃爍著粼粼波光,新光碼頭依舊有股讓人想駐足的魅力。隨著近期「星光水岸公園」的試營運,這片臨海區域再次成為城市注目的焦點,也喚起人們對新光碼頭昔日風華的記憶。
新光碼頭的蛻變:從貨運前線到生活之港
新光碼頭(又稱海洋之星)早期為高雄港第22號碼頭,位於臨海工業區,於1950年代啟用。當時設備雖簡樸,卻是貨運與漁船往來的繁忙樞紐,見證了港都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。到了1960年代,隨著臨港線鐵道的運輸網絡日益完備,鐵道串連碼頭與廠區,貨運可直接由廠房運抵至碼頭,大幅提升物流效率。然而,受限於當時的港口管制策略,港口與市區長期保持分離。
1999年(民國88年)7月,為配合「海洋節」活動,時任高雄市市長謝長廷指示打通新光路至22號碼頭,並規劃親水公園與「1999高雄海洋嘉年華」,打破了高雄港市長期分離的限制,也促進港市融合,並為2000年後的港邊活動奠定基礎。
2000年(民國89年)雙十國慶煙火首次離開臺北,移師高雄舉辦。當時,高雄市政府在尋找適合的施放場地時,發現了高雄港的廢棄倉庫群。這片原本被遺忘的港區空間,從此展開了新生命,隔年還成為貨櫃藝術節的主舞臺,更催生推動駁二藝術特區的誕生,也是高雄走向「海洋城市」最好的見證。
2001年(民國90年),首屆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在此登場。藝術家吳寬瀛以六個20尺長的紅色貨櫃,翻滾堆疊而成《高雄509025.6海浬》,矗立於新光碼頭入口,成為活動主地標。作品吸引無數遊客駐足留影,為高雄港區注入了嶄新的藝術能量。
隨著海上交通啟航,新光碼頭被規劃為藍色公路的起點,並列入行政院核定的「2008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」中的國家門戶計畫之一。因此,市府將形塑海港城市新意象及推動碼頭景觀優化列為施政重點,積極推進相關建設。
2003年,一座以日晷為意象的「新光碼頭觀海景台」在此誕生。十組「人」字鋼骨由張力鋼索相互牽引,撐起寬達45公尺的弧形天橋,宛如一艘張滿風帆的船。白天遮蔭擋風,夜裡燈光映照海面,這座地標成了港灣轉型的見證,也讓市民在海風裡看見高雄的未來。
除了貨櫃藝術節,新光碼頭這片港灣也承載著「嘟嘟火車」的溫暖回憶。這列由DR2900型自強號改裝而成的臨港線觀光列車,最早源於1999年高雄燈會,於2003年(民國92年)3月2日正式啟航。它沿著港灣緩緩前行,途經臨港線新光站,載著旅人穿梭於海風與鐵軌間,沿途遊覽港都風光。隨著輕軌工程啟動,「嘟嘟火車」於2006年劃下句點,但汽笛聲與笑語交織的那段歲月,仍深深烙印在老高雄人的心底,成為港都最柔軟的懷舊旋律。
2009年,電視劇《痞子英雄》在此取景,鏡頭裡的夕陽、海風與倉庫輪廓,讓港灣景觀再度受到焦點,也為新光碼頭寫下新的城市篇章。
從工業碼頭到市民樂園,新光碼頭見證了港都的蛻變,每一次轉身都象徵著高雄的再出發。隨著「星光水岸公園」進入優化整理階段,期待未來各地旅人於此相遇、駐足,在熟悉的港灣裡,繼續書寫屬於這座城市的新篇章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