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25-11-06更新日期:2025-11-03
【202511城市風采】
果嶺自然公園生態走讀 草原、湖泊與鳥的綠色饗宴
晨光灑落起伏的草坡,微風掠過七里香,吹送淡淡芬芳,白鷺輕盈地掠過水光,紅冠水雞穿梭於水草之間,幸運的話,或許還能聽見黃鸝清亮的歌聲。感受自然的療癒不需遠行,「高雄果嶺自然公園」從高爾夫球場蛻變成全民的自然樂園,以豐富的生態樣貌與多樣棲地,譜出城市與自然共生的新樂章。
一條讓生態重新流動的綠色走廊
從空中俯瞰,高雄果嶺自然公園宛如一條綠色絲帶,串連澄清湖、雙湖公園與金獅湖,成為南高雄生態系統的關鍵紐帶。
園區以「棲地鑲嵌」為設計核心,將草原、水塘、林木與丘陵整合為多層次生態系統。草原區平坦開闊,多原生草本植物,常見白頭翁、斯氏繡眼等中小型鳥類悠閒覓食,蝴蝶、蜜蜂等昆蟲翩翩飛舞;水塘湖泊滿佈台灣萍蓬草、印度莕菜等水生植物,孕育紅冠水雞、黃頭鷺與翠鳥等水鳥,是生態健康的指標;以球道間的原生樹林為基礎,共有超過2600株喬木,五色鳥最愛在樹洞中築巢,小彎嘴在樹枝間靈活跳耀;5號球道所在的高地丘陵,則因氣流穩定、視野開闊,成為大冠鷲、鳳頭蒼鷹等猛禽滑翔狩獵的舞台。
果嶺不再是球道,而是動物們的走道,大冠鷲從澄清湖飛過園區,到金獅湖覓食;松鼠沿著林木廊道自在穿梭各公園,而植物的種子通過「動物攜帶」傳播,實現跨區域的植物交流。原本各自孤立的綠地水塘銜接成433公頃的連續棲地,豐富整體的生物多樣性,環教人員協會理事鄭裕財表示:「園區改造的意義不僅是『建公園』,更是『復活土地的生機』。」
草原上的自然課 觀鳥、聞香、蒐集四季顏色
順著蜿蜒起伏的步道前行,草原各自綻放不同風景與生態特色。
1號球道緊鄰生態池,白鶺鴒沿著水邊走動覓食、雨後蛙鳴此起彼落,是體驗水陸交界生態的最佳教室;5號球道居高臨下,上午9至10點與午後3至4點間有機會觀賞到大冠鷲、鳳頭蒼鷹借助氣流盤旋滑翔;9號球道是「香氣之丘」,春天七里香盛開,白花飄香,引來蜜源昆蟲、白頭翁和紅嘴黑鵯;10號球道靠近景觀湖,傍晚時分,黃頭鷺掠過金色水面,夕陽與鳥影交織出一天最柔軟的畫面。
園區共記錄到28科53種鳥類,從草原旁常見的白尾八哥,到五色鳥、臺灣竹雞、小彎嘴等臺灣特有種,以及列為珍稀保育類的黃鸝,展現生態保育的成效,鄭裕財提醒:「清晨與黃昏是觀察的黃金時刻,攜帶輕便望遠鏡,穿著淺色衣物靜靜等候,就有機會遇見驚喜。」
除了鳥類,果嶺的植物更是一幅四季流動的繪畫。春日七里香、含笑花與桂花競相綻放,滿園花香蝶舞;盛夏鬱鬱蔥蔥,紅、粉色荷花嬌俏點綴水塘;秋天吉貝木棉開出淡雅花朵,黃連木的葉片逐漸染紅;冬季落葉如詩,顯現枝幹蒼勁輪廓。
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是七里香,每年3至4月花開如雪、香氣瀰漫數十米,吸引蜜蜂與蝴蝶,被譽為「香氣代言人」。
從遊客到共同守護者
高雄果嶺自然公園的重生,讓高雄多了一座全齡自然教室,開放以來,已成為許多市民踏青運動的好去處,舊地重遊的長者驚訝地說:「從前聽到的是揮桿聲,現在到處是鳥叫聲。」
園方以「分區管制、低干預設施」維持生態與遊憩間的平衡,除了園區內的草地適時進行保養,也將全區分成「生態核心區」與「遊憩體驗區」,不建設人工假山、噴泉等破壞原生棲地的設施。現在官方正招募生態志工,邀市民共同守護這片綠意。
鄭裕財分享,有位孩子與家長一起參加「碳匯體驗」課,測量完吉貝木棉的樹圍後,還會追著問:「這棵樹能吸多少二氧化碳?」甚至告訴媽媽:「以後要少坐車,幫樹一起保護地球。」遇到有人拍鳥時太靠近水塘,休憩的民眾還會主動提醒「保持距離,別嚇到牠。」從「遊客」到「守護者」,人與土地的關係正在悄悄改變,也是生態教育最寶貴的成果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