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高雄活動好好玩 GO

【202112憶遊散策】飛人集社劇團,老屋計畫推動非典型劇場

  沿著斑駁紅磚牆走入黃埔新村巷弄,大紅鐵門內,木窗櫺透出溫暖黃光,黑瓦下流溢滿屋子歡笑,在飛人集社劇團的帶領下,不同領域、不同背景的人們在黃埔新村的「眷待期休憩所」相聚,藝文點亮老屋,彷彿又回到往昔熱絡的眷村歲月。

黃埔新村的文化、生活痕跡與空間記憶就藏在黑瓦紅牆、老樹院落之間。(攝影/Carter)
黃埔新村的文化、生活痕跡與空間記憶就藏在黑瓦紅牆、老樹院落之間。(攝影/Carter)

老屋蛻變表演舞台

  時間撥回至2015年,飛人集社劇團應臺南人劇團邀約,參加臺南《321小戲節》演出,進駐321巷藝術聚落的日式房舍現地創作,催生出以老屋為表演舞台的「非典型劇場」《吉光片羽》。揉合生活感的演出空間,打開導演石佩玉走訪全臺老屋的想像,2016年啟動劇團的老屋計畫,巡迴6個城市、7幢老屋,以戲劇手法詮釋老屋的時光故事,運用表演藝術與地方文化建立對話,成為活化老屋經營的一環。

參加《風土之物創作工作坊》的學員們在老屋中認識物件劇場,學習創作方式,體驗眷村迷人的時光感。(圖片提供/飛人集攝劇團)
參加《風土之物創作工作坊》的學員們在老屋中認識物件劇場,學習創作方式,體驗眷村迷人的時光感。(圖片提供/飛人集攝劇團)

  今年老屋計畫邁入第三屆,飛人集社劇團展開臺北、高雄、金門三地巡演,高雄場走進鳳山陸軍官校對面的黃埔新村,與民宿經營者「眷待期休憩所」合作,除已於11月中推出《風土之物創作工作坊》外,12月4、5日也搬演全新戲劇作品《吉光片羽vol.2:家》。劇團進一步串連聚落,邀請跨蝦米藝術節的志工參與戲劇工作坊、鼓勵學員和觀眾入住當地民宿、結合村落的手作工坊推出藝文贊助票,期待有更多不一樣的活動在老屋中發生,透過戲劇讓更多民眾認識黃埔新村。

學員們在工作坊第二天下午的成果發表上,操作物件說故事。(攝影/Carter)
學員們在工作坊第二天下午的成果發表上,操作物件說故事。(攝影/Carter)

眷村的吉光片羽

  黃埔新村是全臺第一個設立的眷村,記錄太平洋戰爭、國共內戰、國民政府撤退來臺、甚至白色恐佈時期的歷史現場,見證高雄從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作為軍事要地的歷史。建築物本身就刻寫著時間印記,內部為傳統日式空間,欄間、床之間、緣側等展現典雅和風,庭院側屋則是眷村時期增建的痕跡。飛人集社劇團試圖將不同時期的空間符號融入創作及工作坊中,引導學員認識物件劇場的創作形式,學習操作與觀看物件,同時能更深入觀察老屋,將環境因素帶入故事,講師曾彥婷表示:「在工作坊排練上,我們盡量將學員往外推,希望他們不只使用室內空間,走出去看看眷村獨有的庭院、魚骨狀街道與巷弄、感受門戶間的特殊關係。」

眷村巷弄、庭院和老屋各處成為工作坊學員的表演舞台。(攝影/Carter)
眷村巷弄、庭院和老屋各處成為工作坊學員的表演舞台。(攝影/Carter)

  新作《吉光片羽vol.2:家》以物件劇場的形式演出,在榻榻米上、真空管電視機前,演員與物件對話,一本家用帳本、一個杯子、幾張老照片⋯⋯生活物件在歲月中被留下,成為記憶延伸,獨白式詩意語句激發觀眾各自想像, 透過文本引導,最後回歸家的脈絡,喚起觀眾共感。老屋的空間記憶與創作者、觀眾的生命經驗交互作用,編織出一段眷村裡的吉光片羽。

  飛人集社劇團在記憶、文化與歷史的脈絡裡,發展新的空間紋理,開啟老屋的另一種可能,許多學員和觀眾因此第一次接觸黃埔新村,當人們重新聚集,老房子將以另一種形式延續生活記憶。

老屋的空間記憶與創作者、觀眾的生命經驗交互作用,開啟老屋的另一種可能。(攝影/Carter)
老屋的空間記憶與創作者、觀眾的生命經驗交互作用,開啟老屋的另一種可能。(攝影/Carter)

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