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高雄活動好好玩 GO

【202505大港連線】

從高雄第一條女路出發 穿梭哈瑪星尋找她們的故事

  哈瑪星,港口城市發展的起點,也是女性故事最早被書寫的所在。從日治時期的繁華至戰後變遷,女性的身影或許輕巧、或低調,但從來沒有缺席,在港都的歷史縫隙裡,留下一道道無法抹去的軌跡,述說著屬於港都的另一種記憶。

 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響應台灣國家婦女館的倡議,委託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規劃五條「高雄女路」,以舊港區(旗津、鹽埕、哈瑪星)及新灣區(前鎮、戲獅甲)為範圍,串連與女性或性別議題相關景點,透過動態走讀,讓性別議題不再遙遠生硬,而更貼近每個人的日常。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的林佩穎說:「我們不只想談女性名人,而是希望從性別地景的觀點出發,重新思考生活中的性別文化,理解我們的文化與歷史。」

原愛國婦人會館的建築語彙體現女性意涵,入口處的門廊門柱為變形愛奧尼克式柱頭,為女性柔美的象徵。(攝影/Carter)

原愛國婦人會館的建築語彙體現女性意涵,入口處的門廊門柱為變形愛奧尼克式柱頭,為女性柔美的象徵。(攝影/Carter)
原愛國婦人會館的建築語彙體現女性意涵,入口處的門廊門柱為變形愛奧尼克式柱頭,為女性柔美的象徵。(攝影/Carter)

  本期帶領讀者走訪「高雄第一條女路──哈瑪星線」,跟著林佩穎與導覽員儲伯如的腳步,從舊打狗驛出發,走到壽山腳下的原愛國婦人會館(舊稱:愛國婦人會館),走進鼓山第一公有市場,在巷弄間尋找被主流歷史忽略的女性身影。

「高雄女力時空行旅」由「打狗文史再興會社」策劃,透過性別視角,重新閱讀城市的文化、歷史、空間與生活樣態。(由左而右分別為林心乙、林佩穎、儲伯如)(攝影/Carter)
「高雄女力時空行旅」由「打狗文史再興會社」策劃,透過性別視角,重新閱讀城市的文化、歷史、空間與生活樣態。(由左而右分別為林心乙、林佩穎、儲伯如)(攝影/Carter)

※延伸閱讀:插畫家帶路:跟林佩穎鑽進時間縫隙 旅讀哈瑪星

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起點 愛國婦人會館

  愛國婦人會館為高雄第一個女性使用空間,由高雄州知事夫人富島巴子發起籌建,並於1922年完工。翌年,該建築由愛國婦人會接管,成為高雄婦人會舉辦活動的場所,致力於推廣婦德修養及女性教育。

原愛國婦人會館的一樓現在打造成主題性閱覽場域,二樓則是多元開放空間,可策劃展覽及講座。(攝影/Carter)

原愛國婦人會館的一樓現在打造成主題性閱覽場域,二樓則是多元開放空間,可策劃展覽及講座。(攝影/Carter)
原愛國婦人會館的一樓現在打造成主題性閱覽場域,二樓則是多元開放空間,可策劃展覽及講座。(攝影/Carter)

  「女性走出家庭受教育、從事公共事務,一開始並不是為了爭取性別平權,而是有更多政治或輔佐男性的需求考量。」儲伯如說明,當時愛國婦人會館不僅為婦女習藝場所,舉辦裁縫、花藝、茶道或家事課程,也承擔軍事後援任務,協助募款、募資送往前線、照護受傷軍人、關照軍事遺族等工作。此外,婦女們亦扮演安定社會的隱形力量,她們發起社會事業,募集白米或慰問金,幫助家境較差的家庭或長者。

※延伸閱讀:原愛國婦人會館 重啟跨世紀的美力年代

導覽員儲伯如展示日治時期老照片,婦女們在愛國婦人會館捲繃帶,準備軍需品送至前線。(攝影/Carter)
導覽員儲伯如展示日治時期老照片,婦女們在愛國婦人會館捲繃帶,準備軍需品送至前線。(攝影/Carter)

日常裡的女性經濟學 鼓山第一公有市場

  離開知識女性的集會地,走進鼓山第一公有市場(俗稱哈瑪星市場),感受截然不同的生活況味。市場興建於日治時期,是高雄第一個現代化菜市場,在這裡,我們遇見撐起在地經濟與家庭生活的堅韌女力。

鼓山第一公有市場的今昔對比。(攝影/Carter)
鼓山第一公有市場的今昔對比。(攝影/Carter)

市場內許多攤位多以老闆娘命名,成為哈瑪星特有的市場風景。(攝影/Carter)
市場內許多攤位多以老闆娘命名,成為哈瑪星特有的市場風景。(攝影/Carter)

  「從過去到現在,哈瑪星市場幾乎都是女性在做生意。」儲伯如笑著說,「因為從前男性多出海捕魚、跑船,家裡的經濟、孩子的照顧等,往往落在女性身上。」老闆娘們謙稱自己沒本事,只是來幫忙,但實際上她們無所不能,除了擺攤賣菜、進貨等體力活,還要與客人互動、照顧家中老小、經營鄰里間的人情社交,「她們不只做生意,還是社區裡最穩定的情感與勞動核心。」儲伯如說。

  即使時代改變,市場人潮不如既往,這些堅守一方、每天準時開攤的婆婆媽媽們,依然是哈瑪星最真實、最動人的存在。

從王沃、王石定故居 看見撐起家族的堅毅女性

  延平街上,佔據三角窗的雙層洗石子建築,總吸引遊人好奇張望,儲伯如為我們解惑說,這裡是高雄漁業大王──王沃與長子王石定的故居。

王沃與長子王石定的故居在二二八事件時,曾經庇護過不少逃難的人。(攝影/Carter)

王沃與長子王石定的故居在二二八事件時,曾經庇護過不少逃難的人。(攝影/Carter)
王沃與長子王石定的故居在二二八事件時,曾經庇護過不少逃難的人。(攝影/Carter)

  日治時期,哈瑪星為日人主要聚居地,這棟洋房是少數由臺籍人士興建的宅邸,可見王沃在當時高雄政商界的重要性。王沃長子王石定克紹箕裘,陸續擔任高雄漁業界要職,並當選第一屆高雄市參議員,然而,王石定不幸罹難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,其妻子林淑媛獨力撐起養家活口的重擔,儲伯如感嘅的說:「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,常被認為是男性,但事件之後,真正扛起家計、撐起家庭的,往往是女性。」透過林淑媛的故事,不僅看見倖存者,更看見歷史中的承擔者。

港邊夜色下的女性舞臺 一二三亭

  最後來到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進駐的新濱老街廓,昔日港邊最有名的高級料亭「一二三亭」靜靜佇立街角。這座1920年落成的日式老屋中,曾經夜夜笙歌、杯觥交錯,藝伎、舞伎、酌婦穿梭席間,這些女性勞動者的身影乘載港區情慾流動的需求。

一二三亭不只是一間料亭,更是一段娛樂產業中女性勞動力以自身之才謀生的縮影。(攝影/Carter)

一二三亭不只是一間料亭,更是一段娛樂產業中女性勞動力以自身之才謀生的縮影。(攝影/Carter)
一二三亭不只是一間料亭,更是一段娛樂產業中女性勞動力以自身之才謀生的縮影。(攝影/Carter)

  「其實,這些女性工作者有嚴格的等級制度,藝伎要學琴棋書畫,賣藝不賣身,需經過嚴格訓練並通過考試,取得執照。另外有專門陪酒的女性稱為酌婦。」戰後,一二三亭一度轉型為旅館、被服廠和船運公司,但女性勞動者的故事,並未因此中斷。從日治時期的藝伎文化,到戰後鹽埕的酒吧街,女性的身影始終與港口、人口流動、勞動力密不可分。

  過去的歷史書寫,大多從男性的視角出發,女性往往在文字與記錄裡缺席。她們的名字少有人知,她們的故事,多半隱藏在家庭、生活與邊角資料之中。這一場以性別視角閱讀哈瑪星的走讀,走過會館、市場、老宅與料亭,腳下踩著的,不只是港邊歷史的記憶,也是南方女人不曾消失的足跡。

一張親海戲水的老照片,映照出昔日高雄西子灣的濱海生活。(翻攝/Carter)
一張親海戲水的老照片,映照出昔日高雄西子灣的濱海生活。(翻攝/Carter)

圖為舊三和銀行高雄支店職員合影。(翻攝/Carter)
圖為舊三和銀行高雄支店職員合影。(翻攝/Carter)
Information

•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

地址:高雄市鼓山區捷興二街18號

電話:(07)531-5867

官網FB

• 原愛國婦人會館

地址:804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28號

電話:(07)531-6225

• 書店喫茶一二三亭

地址:高雄市鼓山區鼓元街4號2樓

電話:(07)531-0330

FBIG

※更多性別議題、女性權益資訊

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

官網FB

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