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110憶遊散策】打開時空膠囊 駁二特區的高雄港記憶
週末假日來到「駁二文創特區」,看電影、玩手作、逛市集,再伴著海風、夕陽、音樂,敘寫一席美食與美景攻略已是高雄人的日常。正是黛綠年華的駁二,原本只是高雄港區陳放物品的老舊倉庫,因緣際會在藝文人士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推動之下,不斷如海納百川匯聚各方創意,因而成為高雄文創產業重要基地。駁二如何從閒置倉庫蛻變為藝文之星?讓我們輕輕打開時空膠囊,翻閱這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駁二。
駁二倉庫 從發跡到最後一塊拼圖
龐然大船與延伸至地平線的無垠海洋,乘載著下港人的生命記憶,從小漁村躍升為國際港埠,港口可說是高雄的城市靈魂。坐落在高雄港發展的起始位置「哈瑪星」旁,駁二藝術特區從昔時存放貨物的倉庫群聚落,到現在成為匯集藝術與文創產業的藝文特區,這樣的發跡與轉型,彷彿也映照了高雄發展的歷史縮影。
1908年高雄港落成前,鹽埕、鼓山一帶還遍布著鹽田與溼地,日本政府為運送糖、香蕉等貨物,動工疏浚航道興建碼頭,從此開啟高雄的大港歷史。當時日本人在海埔新生地新濱町岸壁,興建起無數磚牆瓦頂的單層小型倉庫,主要儲放魚粉、砂糖等出口農漁物產。時光荏苒,高雄從輸出農產品的貨物港,快速成長為在世界占一席之地的國際貿易港,航運重心轉移至新建港區。排隊入港的船隻、堆疊的貨物以及熙來攘往的水手在哈瑪星已不復見,港區倉庫群也逐漸沉寂在時代洪流裡。
2000年國慶焰火首次在高雄綻放,市府偶然發現這個具有實驗性的場域,促使沉寂已久的駁二迎向第二次新生。在藝術家及地方文化工作者推動之下,2002年駁二藝術特區正式亮相,一開始只有3間倉庫作為藝文活動基地,隨著口碑逐漸累積,文化局正式接手,為駁二特區推展更宏觀的文化藍圖。看到港區還有許多閒置倉庫,文化局一步一步將這些空間納入版圖,從大勇區起家,逐步向西拓展到蓬萊倉庫群與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,再向東擴展到大義倉庫群與大義公園,營運規模至2014年已達25棟倉庫。
廢棄倉庫的大門被打開,駁二藝術特區以獨特的歷史人文符碼陶冶藝術創作與文創產業,經過20年醞釀經營,如今這裡已經是高雄文化軟實力的代名詞。每逢週末假日人潮、展演、藝文活動不間斷。走在帶狀的狹長區域中,藝廊、文創商店、書店、影像中心、工作空間、劇場等令人目不暇給,來自海內外新奇的、傳達美學的、開啟感官的各種創意交織碰撞,往昔閒置空間產生無限可能。
自文化局接管至今,特區內展演活動已超過5千場,參觀人次逾3千萬人。每年舉辦的「高雄設計節」為整座城市的設計盛會,展現高雄已然成熟茁壯的設計實力。還有生猛海派的「大港開唱」,樂手與觀眾在海風、音樂、夕陽伴隨下,盡情感受滿溢熱情的南方搖滾,也加深了駁二多元、開放與充滿生命力的獨特氣質。
從培育文化的種子基地,到現在結合數位轉型、觀光等跨域產業,已成為完整駁二的文創聚落地圖,今年8月文化局從取得第一銀行正式租約,以三商銀(華南銀行、彰化銀行、第一銀行)共創基地聚落,完成了駁二最後一塊拼圖。嶄新的共創基地2.0讓更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創意能夠在此生根、發芽、茁壯。
時序至今,高雄的文化力量一如無垠大海,向外綿延至更遠更廣之處。走過駁二20年,藝文已然成為高雄市民的日常,南方的藝術人才與文創產業也得到顯著扶持成長。駁二藝術特區讓藝文影響力從個人、社區、城市拓及到國際,像恆久矗立於港埠的燈塔,照亮高雄、閃耀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