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501尋味食光】
臺法夫妻攜手製酒 將臺灣標記在世界蘭姆酒版圖
高雄人邱琳雅與丈夫法國人剛歐利文(Olivier Caen)在旗山約七分大的農田親手栽種甘蔗,打造臺灣第一家蘭姆酒廠「文藝復興蘭姆酒廠」。蘊含在地風土的蘭姆酒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,讓世界透過蘭姆酒看見臺灣,夫妻倆用另一種型態,啟動臺灣甘蔗製糖業的「文藝復興」。
從種甘蔗展開的臺灣蘭姆酒序曲
蘭姆酒(Rum)是利用甘蔗製糖後的副產品糖蜜或甘蔗汁為原料,經發酵、蒸餾後製成的酒。因此盛產甘蔗、糖業興盛的加勒比海區域成為蘭姆酒的主要產地。當歐利文於1998年第一次來到臺灣時,他相當訝異於這個且曾經盛產甘蔗的小島,竟然沒有生產蘭姆酒。他形容,這就像法國不生產葡萄酒一般不可思議。
2005年,歐利文隨琳雅返鄉在臺灣定居,經營朵瑪酒坊,從事葡萄酒及烈酒進口經銷。隨著生活漸趨穩定,多年前的疑問也逐漸放大萌芽,他開始思索:臺灣的甘蔗及氣候可以孕育出怎樣風味的蘭姆酒?為了滿足自己好奇與想像,歐利文決定自製蘭姆酒。
從19歲就開始鑽研葡萄酒的歐利文,受葡萄酒文化影響至深,深知一座葡萄園是酒莊的品質和風味體現,他認為製作蘭姆酒也應該要有一片甘蔗田。而對於歐利文提出的瘋狂念頭,同樣具冒險靈魂的琳雅僅笑著回應:「好啊!但是別拖我下水。」
2013年歐利文向岳父借用旗山的閒置農地,選擇需18個月才能收成的F10品種,以有機方式栽種甘蔗。初期,琳雅只覺得那是歐利文一時興起的鬼點子,無意參與,從種植、採收、榨汁到蒸餾等所有工作幾乎由歐利文獨力完成,直到2016年,兩人到香港參加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商展(Vinexpo)和蘭姆酒節(Rum Fest),琳雅才驚訝地發現,歐利文對世界蘭姆酒廠及製酒技術熟稔於心。這一刻才驚覺丈夫是玩真的,於是她選擇加入,與歐利文並肩同行。
有了琳雅高效的執行力支持,歐利文的夢想之路更加清晰。隔年,他們購入法國的銅製壺式蒸餾器,取得製酒執照並成立酒廠。琳雅解釋,命名為「文藝復興」,蘊涵以蘭姆酒延續臺灣的甘蔗文化,「重生」臺灣甘蔗製糖產業的期許。
以藝術與職人的精神製酒
歐利文以新鮮甘蔗汁或糖蜜為原料進行發酵,在蒸餾過程加入他自行培養的「福爾摩沙發酵菌」或是發酵後殘餘的新鮮酵母。經二次蒸餾取得原酒液,不添加香料、色素、糖等任何添加物,直接存放於不同的橡木桶中熟成。過程中,從糖蜜使用、發酵時間、酵母菌種、蒸餾時間的掌控、橡木桶種類、熟成期間的氣候條件等,每一個變因都會影響到蘭姆酒的風味。正因如此,文藝復興每一桶酒都有其獨特個性,搭配歐利文首創的「完全透明的酒標」,為每一桶酒留下身分文件,明列從原料到陳放的所有細節。對歐利文而言,製酒猶如藝術創作,不應受傳統所框架,不需遵循既有道路,覺得好玩有趣,就大膽嘗試。
《威士忌聖經(Whisky Bible)》的作者Jim Murray品飲文藝復興的Cask 18067 Limousin後讚譽:「當有人問我世界上哪裡生產口感最棒、最濃郁的蘭姆酒時,我會回答在蓋亞那、牙買加、委內瑞拉和斐濟。喝了這款後,再問我同樣問題,我會毫無疑問的說還有臺灣。」
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,顯示歐利文的製酒並非盲目莽撞,而是以職人精神追求極致細節。他累積豐富的經驗,掌握蒸餾技術並優化新酒品質,「至於最後的成果,交給大自然決定。」他接著說明,臺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,高溫潮濕,且日夜溫差大、乾濕季節分明,這樣的氣候條件讓蘭姆酒在桶中熟成的過程中,產生豐富變化,孕育出複雜而細膩的風味,形成獨具臺灣特色的蘭姆酒風味輪廓。
持續探索臺灣蘭姆酒的潛力
橡木桶也是文藝復興蘭姆酒風味的靈魂之一,也是其獨一無二的關鍵要素。一般蘭姆酒廠多選擇波本桶陳放,歐利文卻收集超過50種的新舊橡木桶來實驗蘭姆酒的風味變化,包含法國干邑桶、貴腐酒桶、軒尼詩白蘭地使用的利木賛桶、波爾多拉圖酒莊的酒桶、勃根地白酒桶、西班牙雪莉桶、蘇格蘭艾雷桶、葡萄牙馬德拉酒桶等,甚至還有極為珍稀的日本水楢桶。
歐利文如數家珍的盤點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橡木桶,興奮地分享其中樂趣,每次選擇不同的橡木桶陳放和過桶,等待時間醞釀出千變萬化的香氣。他尤其鍾愛蘇格蘭艾雷威士忌桶和利木賛(Limousin)新桶,前者為蘭姆酒注入獨特的泥煤風味,後者則呈現優雅細緻的層次,他繼續笑著說:「如果我必須用一樣的桶子、一樣的步驟製出一樣的酒,那就太無聊了!」
文藝復興蘭姆酒在國際賽事上表現亮眼。2021年於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(SFWSC)奪下兩面雙金牌與一面金牌,2022年在英國倫敦國際烈酒競賽(ISC)則一舉拿下7金5銀。即使頂著獲獎光環,文藝復興依然不為追求穩定利潤而大量生產基本酒款,也不試圖復刻得獎酒款。負責行銷的琳雅表示,比起追求大眾市場,他們更重視真正了解並喜愛文藝復興的知音,而負責製酒的歐利文則堅定地說:「我想繼續試驗,看看臺灣蘭姆酒能發展出多少未知的風味。」